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面对我国专利存“泡沫”质疑 以“量”布局 提“质”增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面对我国专利存“泡沫”质疑 以“量”布局 提“质”增效

更新:2014年09月15日点击:12529

 

       我国专利制度从无到有、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企业和研究机构达到了“以量布局”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专利质量总体较低、专利运用能力尚显不足等问题。那么,从“量”到“质”如何跨越、“沉睡”的专利怎样唤醒,都是我国从专利大国到创新强国过程中需要逾越的难关——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5.1万件,同比增长10.8%;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1万件,同比增长20.5%;向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32.6%。此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有关情况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欣喜于我国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我国专利质量不高,存在“泡沫”。如何看待我国专利的“量”和“质”,我国专利事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应该说,我国专利数量的迅速增长不是偶然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自主创新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今年初报道,中国首次在一项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研发资金占GDP比重上超过了欧洲。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这些无疑为产生大量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占有专利的重要性。“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大量企业开始主动转型,通过自主创新、申请专利等方式,努力进入产业链高端和具有更高利润率的环节,这也使得我国专利数量大幅上升。可以说,中国专利数量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我国高度重视创新活动、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必然结果。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所说,“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达到了‘以量布局’的基本要求,这对仅有30余年专利史的中国来说不容易,必须给予肯定。”

       部分专利仍在“沉睡”

       不过,专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目前申请的专利或者获得授权的专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发明专利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专利质量和创新水平的,其申请受理量在我国3种专利中长期占比不高,2013年刚刚超过三分之一。另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也不高。2013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82.5万件,但同年的授权量仅为20.8万多件,只占到申请量的约四分之一;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5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10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26.1%的占比。同时,我国有大批专利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未能有效增强我国的创新实力。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中国专利技术应用商品化率不到20%。而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0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34.8%;欧洲为40%;中国则不到27%。不得不承认,尽管顶着“第一”的光环,但中国还远不是专利强国,专利质量和运用水平亟待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与专利代理人素质不高、专利撰写质量较差有关,也与专利审查质量不高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以来,各地纷纷制定了本辖区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对专利申请给予了各种资助或补贴。这些措施的本意是推动科技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往往造成专利数量的过度膨胀,质量下降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将高新企业认定、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立项及验收等与专利挂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企业申请专利不是为了“使用”而是另有“打算”,导致专利转化无从谈起。

       调整激励和考评机制

       我国发明专利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首先,要调整各种考评机制,解决“指挥棒”的问题。要采取措施,推动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与验收政策的重点转向专利检索分析、专利实施许可收益等指标;推动创新能力评价政策的重点转向发明专利占比、授权率、被引用率、权利要求项数、维持率和实施率等指标;推动人才评价和支撑晋升政策的重点转向发明专利数、专利稳定性、专利被引用率、专利实施等指标。

       其次,要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和资助制度,包括调整资助对象、淡化申请量、突出授权量、淡化实用新型专利、突出发明专利。同时,将政府资助政策从前端转移到后端,从资助专利申请转移到专利运用,以此加大对专利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各环节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专利活动的良好环境。

       专利质量的提高是渐进过程。当前,我国在提升专利质量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先后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文件,引导相关主体形成更加注重提升专利质量的良好氛围。事实上,我国专利申请质量、专利结构也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以上海市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810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发明型专利申请量提高3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将逐渐从“专利大国”发展成“专利强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