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创新型国家拼的不是“性价比”,而是“附加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创新型国家拼的不是“性价比”,而是“附加值”

更新:2014年05月23日点击:11729

 


       在我国知识产权界,素有“南吴北郑”之说。“南吴”指的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

       作为我国最早提出知识产权战略观念的学者之一,吴汉东在2009年、2011年两次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MIP)杂志年度《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录》。

       5月21日,在渝举行的第十六期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培训班上,吴汉东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讲座。他说,尽管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并不能盲目乐观。

       “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来看,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拼的不再是"性价比",而是"附加值"。"高附加值就是知识产权所带来的价值"。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吴汉东如是说。

       中国专利数量和规模“看上去很美”

       但质量和水平上并没表现出应有的领导力

       专利能带来什么?纵观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历史,不难发现,其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都是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制度推行来实现的。

       吴汉东举例说,1624年,英国颁布并有效实施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之后一百年,其不仅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所创造的财富也相当惊人。到1851年时,英国政府总共授权了12000件发明专利。同年举办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几乎成了英国人的专场“成果秀”—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车……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展品,都是英国的专利技术,其他国家展出的则是一些手工业制品和农产品(000061,股吧)。

       “专利权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名言,而吴汉东也援引这句话来强调知识产权的作用。

       不仅是近代英国,现代美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从上世纪末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致力于知识产权政策的推行,把知识产权保护看作是美国创新政策的基石。现任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报告中不仅9次提到创新,而且在创新战略中也明确知识产权战略。

       “为什么发达国家会有这些举动?因为知识产权的优势也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优势。”吴汉东说。

       如今,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也取得了同步发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3年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约235万件,其中中国82.5万件,占27.8%,连续3年超过美国成为发明专利申请第一大国。而在本世纪初,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有美国的1/3,美国则占全球的1/3。

        “虽然我国专利数量和规模"看上去很美",但质量和水平并不乐观。”吴汉东坦言。

       在汤姆森·路透公布的2013年创新报告中,列举出亚太地区12个关键性技术产业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排名前十的企业,日本企业占60.1%,中国企业占比不到25%。“所以,尽管戴着"第一"的光环,但在质量和水平上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领导力。”吴汉东称。

       “技不如人”是创新活力不够

       中国企业需从“制造商”变为“技术商”

       “世界未来竞争将是知识产权竞争。”吴汉东对当今和未来国际形势如是判断。核心、关键技术必须依赖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也关系企业的长远利益。有关统计显示,全球企业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2年,超过12年的企业大概不到30%。中国企业生命周期更短,平均只有6-8年。“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等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企业创办人都是"发明家",懂得如何让企业长期保持创新活力。”吴汉东介绍,国际企业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

       三流企业即“包工头企业”,靠订单过日子,是加工贸易企业的惯常做法;二流企业即“制造商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和客户群,依靠广告战和价格战来竞争;一流企业即“技术商企业”,企业不仅拥有技术,还能卖技术,专利成了其在行业领域竞争的“独门暗器”;超一流企业即“业界领袖”,标准是某一个领域产品制造的技术标准,是以专利的形式存在的,按照国际企业界的说法是“得标准者得天下”,拥有标准的企业不仅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意味着掌握了行业领导权。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是"制造商","技不如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力不够。”他认为,价格战让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即使暂时地占据了市场份额,之后也会让中国企业不得不应对更多反倾销诉讼。因此,要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还得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制造商”变为“技术商”,甚至成为美国苹果、韩国三星等“卖标准”的旗舰型企业。“当然,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庆将是中国的“写照”

       有望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如何更好地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

       吴汉东表示,目前国家通过出台诸多政策,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进步,从二流企业成为一流企业,甚至成为超一流企业,首先应该依靠内生动力。

        “企业自身要有危机感。”他认为,如今,很多企业都面临新“三座大山”—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汇率上涨。所以“拼性价比”的传统观念需要转变,应该主动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成为创新主体,循序渐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利用知识产权创造高附加值。

       他举例说,美国IBM公司在过去十年共获得了12万件发明专利,每年靠卖专利就能获得15亿美元的收入。“所以,要实现"卖技术",也需多管齐下,让知识产权充分市场化。”

       在吴汉东看来,重庆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与全国人均GDP相当,还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现状和未来,将是中国的“写照”,并且有望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虽然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在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上走在了前面,但中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后发优势。”他认为,即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重庆将大有可为。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寻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最终成果,也将在知识产权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