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氟化工企业的“生死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氟化工企业的“生死抉择”

更新:2014年05月08日点击:13161

 

       国内多家氟化工企业拥有较大产能,却受制于国外企业的专利包围难以将产品打入国外市场——

       拥有众多专利,却多属外围技术;拥有较大产能,产品却难寻销路,这就是国内氟化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窘境。

       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使得地 球持续“发烧”,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正是导致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ODS不仅可以诱发臭氧损耗,破坏大气臭氧层,还会使温室效应进一 步增强,但它却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冰箱、空调、电子产品、灭火器材、烟草、泡沫塑料、发胶以及杀虫剂等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使用到它。随着 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多个国家于1997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下称《京都议定书》),并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 尔议定书》(下称《蒙特利尔议定书》)进行了修改,将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更低的ODS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上了日程。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 2013年发布了《氟化工行业专利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发明审查部、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负责实施。记者从《报告》 中得知,为了研发ODS替代品,氟化工行业的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投入,其中,由美国企业研发的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有望成为 新一代制冷剂。有业内专家表示,国外企业已经掌握了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了专利布局。但反观国内氟化工企业,虽然提交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但 大多数都属外围技术,且未提交国际专利申请,以至于空有较大产能,产品却无法走出国门。对此,专家建议,国内企业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专利 分析,获得竞争对手的研发重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布局,为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支撑。

       跨国巨头暗设专利埋伏

       炎热的夏天,我们享受着空 调带来的凉爽,却少有人知道用于空调制冷的是全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这两种物质由于会引发温室效应并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已被列为ODS而面临淘汰。截止 到2040年,所有ODS将被禁止使用。在这一背景下,ODS替代品这一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自1834年帕金斯发明第一个蒸汽压缩 制冷循环系统以来,制冷剂的发展已经历经3代。其中,第三代制冷剂不含氯,不会破坏臭氧层,且GWP值相对较低,环保性能大大优于第二代制冷剂,但进一步 的研究表明,第三代制冷剂的成分大多仍是GWP值较高的温室气体。因此,尽快研发出环保性能更佳的制冷剂显得尤为迫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 查部(下称化学发明审查部)审查员李宗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氢氟烯烃(HFO)类化合物被业内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制冷剂,其中,美国企 业霍尼韦尔和杜邦联合推出的HFO-1234yf已经投入市场使用,并在全球进行了周密的专利布局。

       李宗韦进行全球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3年4月29日,全球涉及HFO-1234yf的专利申请总量为784项,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申请量较大,分别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4%、32%,法国的申请量排名第三,占11%,中国的申请量占5%。

       “2004 年之前,HFO-1234yf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霍尼韦尔和杜邦将HFO-1234yf作为新一代制冷剂推出后,该领域专利申请量开始大幅增长。”李宗韦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全球所有的专利申请中,有463项专利申请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这说明该领域的申请人比较注重在全球市场进行专利布局。

       在制冷剂的研发方面,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不仅数量占优,且质量更高,属于该领域的核心技术。“HFO- 1234yf的制冷工质是其应用推广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霍尼韦尔、杜邦和阿克玛掌握了该工艺的大部分技术,这3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据了该领域专利申 请总量的60%左右。”李宗韦介绍。

国内企业面临“生死抉择”

       “中国企业在制冷剂方面的研发起步较晚,虽然专利申请总量较多,但涉及重点 产品HFO-1234yf的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一旦制冷产品HFO-1234yf得到广泛推广,我国制冷行业的整体发展必将遭遇桎梏。”化学发明审查部审查员朱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具备生产制冷剂的能力,但其通过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零,从长远看,如果 HFO-1234yf继续引领第四代制冷剂的潮流,国内企业生产的HFO-1234yf在销往欧洲和美国时,极易引起专利诉讼。

       李宗韦进行全球专 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3年4月29日,国内企业在ODS替代品领域共提交了613件专利申请,居于全球第三位,但涉及其重点产品HFO- 1234yf的专利申请只有38件。李宗韦向记者介绍,国内企业对HFO-1234yf的研发起步较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很难完全避开国外企业筑起的技术 壁垒。比如在HFO-1234yf的制备工艺方面,杜邦早在1958年就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不少国外企业也从2004年开始大量提交相关专利申请,而 国内企业首次提交专利申请是在2010年,这说明国内申请人对于新技术的敏锐度不够,对于行业发展的前瞻性不足,以至于对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力量投入不够, 进而导致技术储备不足。

       “在制冷剂的研发方面,国内申请人较为分散,并未针对该领域的研发进行合作。比如在HFO-1234yf的制备工艺方面,专利申请量最多的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只提交了9件专利申请,浙江三美化工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宇极科技发展公司、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环新氟材料公司各提交了1件专利申请。”李宗韦介绍。

       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外企业起步早,具有先发优势, 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HFO-1234yf的应用方面,国外企业在该领域形成 了技术垄断,如果国内企业不能打破此壁垒,最终将沦落为国外企业的代工工厂。”

       产研结合方能突破重围

       专利质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严重制约着国内氟化工企业的发展,而未在国际市场进行专利布局更是让中国产品的出口之路愈加艰难。李宗韦建议,国内企业在暂不具备技术优势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前瞻研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能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情况,也是导致国内企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的原因之一。李宗韦向本报记者介绍,很多国内企业能 够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布局,却不清楚对方的技术细节和专利布局情况。当行业巨头完成专利布局,产品研发成熟并投入市场后,国内企业才开始进行技术跟进,并寻求新的技术突破点,这使得国内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国内企业应实时关注重点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态势,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内容和 研发方向,紧跟竞争对手,可以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李宗韦建议,国内企业在技术跟进的过程中,若能发现HFO-1234yf技术空白点,就应集 中研发力量加以突破,加强自身技术储备。

        国内企业如何才能突破国外企业的专利“包围圈”?李宗韦认为,国内企业可以借鉴欧洲企业的经验,实现研发 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联合,针对国外企业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以此突破国外企业的包围。周强也认为,国内企业应重视上、下游的结合,因为目 前氟化工行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多是高校,研发能力虽强,但与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应用企业对接不顺畅。只有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才能促进国内氟化工产业的长久发展。另外,国内氟化工企业还应积极参加各种行业培训,增强技术研发和行业剖析能力。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